返回

第22章 营救马奎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
最新网址:wap.xbiqugu.net
    第22章 营救马奎 (第1/3页)

    姐妹两人又哭了一阵,开始互相诉说三十年来的遭遇。

    原来刘小娥十岁那年被卖给天津一户同样姓刘的人家做了童养媳,这家人本来是天津人,后来招工去了大同煤矿,小娥也跟着去了,十六岁的时候,嫁给了这家人的儿子,算是有个归宿了。

    小娥生了两个儿子,老大三岁的时候病死了,老二跟着他爹在矿上干活,刘小芳是老三。

    黄国宾知道这段历史。

    日寇占领大同后,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,一次就屠杀了六千多人。

    后来他们的魔爪又伸向了煤矿,所有的矿工都被抓了起来,又从外面骗了数万人开采煤矿,鬼子推行“以人换煤”的血腥政策,以劳工的生命换取煤炭的过度开采。为了获取劳动力,日军通过欺骗、摊派、“剿匪”、抓捕等手段,从华北占领区内将大量农民、战俘等欺骗和抓捕至煤矿,作为他们“以人换煤”的工具。整个抗战期间,总共六万矿工被他们折磨致死。

    这些大同煤,都被运到了倭国填海了。

    刘小娥哭着说:“矿上的生活条件如同牢狱般,住的是上百人的大工棚,吃的是由糠和花生皮混合磨成的“兴亚面”。夏季蚊蝇横行,浊气熏天,为了防止劳工逃跑,鬼子还在工棚周围筑起高墙,架上电网,门口设有岗楼,由日军和矿警站岗把守。

    日寇刚到矿区的时候,八路和他们打了几仗,我们被八路救了出来,孩他爹和老二没出来,听说已经被鬼子折磨死了。尸体被丢在万人坑里,找都找不回来。”刘小娥和女儿刘小芳说着又哭了起来。

    黄国宾听她诉说,恨得牙痒痒,这些该死的日寇,必须想办法曝光他们的恶行。他想到了《大公报》那个女记者,或许她能帮上忙。

    黄母安慰妹妹:“以后有姐姐,咱们一家子在一起好好生活,日子会越来越好的。”

    刘小娥用力地点点头,姐姐一家人,现在是她唯一的依靠了。

    黄国安买来了一大堆熟食和羊肉,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,下午黄母又给母女收拾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wap.xbiqugu.net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