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正文 第三十二章 帝国重臣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
    正文 第三十二章 帝国重臣 (第2/3页)

定会夺去他的权力。于是,宗王集结军队,严阵以待。

    赛典赤听说以后派遣长子纳速剌丁先到王府去说明情况:“天子鉴于云南的守臣不得其人,致使诸族背叛,故命臣来安抚。今来到云南,不敢专断独行。请宗王派人过来共同商议大计。”

    宗王听罢立即斥骂下人道:“老子差一点被你们误导了!”

    第二天,宗王派遣心腹撒满和位哈乃等前往赛典赤的官府。

    赛典赤见到他们,客气地询问自己应该行什么礼节。

    撒满和位哈乃回答说:“我等与纳速剌丁一同来,彼此视为兄弟。请用父子之礼相见。”

    撒满和位哈乃献上了名马,向赛典赤行跪拜礼。

    周围的人看到以后大为惊异。

    赛典赤设宴款待撒满和位哈乃,并且将大汗赐给自己的金宝饮具送给了他们。

    第二天,撒满和位哈乃前来辞别。

    赛典赤说道:“你们虽然是宗王的亲臣,未有名爵,不能商议国事。我本来想授予二位为行省断事官,但是,因为没有和宗王磋商,所以不敢擅自给你们授职。”

    于是,赛典赤让一个人先返回王府,禀告宗王。

    宗王对赛典赤的做法十分钦佩,拱手交出了管理大权。

    从此,云南打破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,政令只听赛典赤一个人的指示,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。

    赛典赤抵达云南以后因地制宜,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。

    赛典赤向朝廷呈奏道:“云南诸夷未归附者还有许多,今准备让宣慰司兼行元帅府事,听行省指挥。建议将大理(哈剌章)、云南地方的万户和千户改为州县长官。”

    朝廷采纳了他的这些建议。

    赛典赤将大理国的区域改设为云南行中书省,后来简称云南行省。他在全省设置郡县制,把原统治全省的军事单位总管府、万户府、千户所改立为相应的路、州、县行政区域,削弱了一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,用各民族的贵族头人与朝廷委派的官员相结合的方式任命官员,改观了一度纷乱的局面。

    赛典赤十分重视培养民族官员。建立云南行省之后,除了省会中庆保留朝廷任命的流官,几乎所有的路、府、州、县的官员都是由原来的民族首领担任的,同时规定每3年对能安抚地方、使境内太平无事的人升一级官职。

    1276年,赛典赤把省会从大理迁到了中庆(今天的昆明)。

    他主持兴修水利。首先消除滇池盆地的水患,疏浚河流,建设坝闸节水分洪。其次重新修理大理国开挖的金汁河和银汁河,分流灌溉,使洪水受人的控制。再次在滇池的下游,清除出水口的淤泥、砂石,整治河道险阻,使滇池的水可以顺畅地流入金沙江,避免了城市涝灾,同时“得壤地万余顷,皆为良田”。

    历时3年、用工2000多人的宏大工程完工后,滇池周边的地区一片富饶景象,赛过江南的鱼米之乡。史籍上说是到了牛马成群、狗也吃肉、鱼虾之多可拿来肥田的地步。

    入滇伊始,赛典赤积极兴办教育,创建云南历史上第一座孔庙,购买书籍,迎请四川教师,每期招收150名学生。不遗余力地传播先进文化。当地的少数民族也纷纷送来自己的孩子学习。

    云南当时的风俗与内地不同,男女往往自相配偶;父母死则实行火葬,也不祭奠;当地不种植稻谷桑麻;子弟也不知读书。

    赛典赤教他们行跪拜礼,婚姻由媒人从中介绍结合,死者以棺安葬,进行祭奠,教民种植。

    云南民间习惯以贝为钱。政府计划发行纸钞,遭到了百姓的反对。

    赛典赤如实向朝廷报告,请允许云南仍旧通行贝币。

    云南的山路险远,盗贼出设,旅客通行十分不便。

    赛典赤选择在一些适当的地方建立城镇,每个城镇以当地的酋长为吏,一人为百夫长,负责治安。如果行人在这里遭到抢劫,则要治问这二人的罪。

    个别少数土著官吏抱怨赛典赤依法治滇,跑到大都向朝廷诬告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