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婺州攻略 第十四章 宴请婺州官二代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
    婺州攻略 第十四章 宴请婺州官二代 (第2/3页)

。想要打动他们,空口白牙不成,得拿出酿好的酒!”

    崔五接过话说:“卢三说的不错,他们不见兔子不撒鹰,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。这个话题到此为止,一切等高粱酒出世再说。下一话题,我的《三十六计》什么时候交货,这可两天了啊,大人都等急了!”

    “猴急什么,既然收了你的钱,肯定会交货的。如烟正在码字,大概明天中午,我让武元送你府上”,武康没好气白他一眼,抓起酒杯一饮而尽。昨天下午他列出大纲,譬如“围魏救赵”,一句话概括:孙膑包围魏国都大梁,迫使庞涓从赵国撤兵。

    作为懒癌晚期患者,填充润色故事的工作,自然交给多才多艺的如烟。看时辰马上日落西山,冲众人说道:“菜都上齐了,趁天还没黑,敞开肚皮吃。天要是黑了,还得掌灯夜战,要是吃到鼻孔里,概不负责啊!”

    宴席上哄堂大笑,大伙儿开始胡吃海喝,推杯换盏好不热闹。要说这朋友聚餐,无论大唐还是后世,最难把控的就是时间。人一喝酒话就多,平时的闷葫芦,借着酒劲也能舌战群儒。

    酒席最终熬到了掌灯时刻,小翠几人燃起黄蜡。众人越喝越尽兴,话匣子全部打开,武康也喝了不少。这可苦了小翠三个,客厅里亮起十二根蜡烛,三人手持剪刀,每人负责四根,不断剪着灯芯灰烬。

    此情此景,武康不由得想起那句“何当共剪西窗烛”,蜡烛的芯是木棉线,燃烧后灰烬比较多,必须频繁拿剪子剪。

    脑洞大开之下,又想到了有趣的事。据说很久以前,埃及人用三根细棉线拧成灯芯,燃烧时就不用再剪。这是有科学依据的,星爷的大话西游里,紫霞、青霞就是拧在一起的灯芯。

    本想把小窍门告诉众人,又有些纠结,没了剪烛芯现象,李商隐很难写出这句诗。思量片刻还是决定说出来,把剪蜡芯的时间用在写诗上,说不定搞出其他佳作呢。

    众人听罢无不瞠目结舌,孙立拍着大腿叫好:“二郎化腐朽为神奇,令人击节赞赏!回去就禀告大人,如果成功推广下去,咱们婺州的黄蜡,至少多卖一文钱。”

    武康没接话,饶有兴趣看着黄蜡,问孙立道:“我故乡的蜡烛,是提炼石油后的副产品。三郎知不知道,黄蜡是用什么制造?”

    孙立打个饱嗝,开启长篇大论:“黄蜡又称蜂蜡,材料是蜂巢。婺州有漫山遍野的野花,到处是蜂巢。从春初到秋末,人们上山捣取蜂巢,里面有现成蜂蜡。放在锅里熬,倒进模子里就成了。”

    武康恍然大悟,工蜂的腹部下面,有四对蜡腺,分泌的物质就是黄蜡材料。

    孙立意犹未尽,继续科普道:“婺州的黄蜡甲天下,还是上缴长安土贡的主药供品,圣人以及满朝文武,基本都用婺州黄蜡。”

    武康目光瞟过众人,阴阳怪气儿道:“那么敢问诸位,黄蜡多少钱一支?”

    二代面面相觑,尴尬的抬头。孙立咯咯直乐,洋洋自得道:“外地黄蜡一文一支,咱们的三文一支。这么贵的东西,别说普通百姓,造蜡的也舍不得点!”

    三文钱能买十二个炊饼,寻常老百姓哪舍得点蜡?是以一到晚上,整个婺州城黑灯瞎火,像鬼城一样。制造蜡烛的人,用不起蜡烛。一首诗闪过脑海,武康下意识吟了出来: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。

    就听砰的一声,吓的他一哆嗦,二代们纷纷喝彩。他们都是读书人,能体会诗的真谛,崔五涨红着脸,拍手叫好:“真正养蚕的人,是穿不起丝绸的,这很悲哀!”

    无心之下又做了文学搬运工,武康撇撇嘴说道:“我没能耐写诗,这是宋代张俞写的,不要问我‘宋代张俞’是谁。咱不应该关注诗,应该关注黄蜡。我倒有个主意,人工养蜜蜂,既有蜂蜜吃,又有蜡烛用,一举两得!”

    “二郎这话我不能苟同”,半醉半醒的孙明基,摇头晃脑道:“先不说蜜蜂能不能养,单说去哪养。它们出没的地方,必须山花烂漫,城里肯定不行,荒山野岭更不行,经常有野兽、强人出没,搞不好命都丢了!”

    这话武康认可,养蜂确实有很大局限。这时又想起另一种蜡,问众人道:“还有一种白色的蜡,和黄蜡差不多,是由白蚁幼虫分泌物制成,诸位听说过吗?”

    众人又是大眼瞪小眼,片刻后纷纷摇头,卢牧山说:“请恕我孤陋寡闻,从没听过白色蜡烛。无论在婺州,还是长安、范阳,都闻所未闻。如果蚂蚁真能做蜡,倒可以试一试。”

    武康又问了小翠、武兰,甚至让武梅去问她奶奶,得到的结果依然是没有。看来大唐没这东西,整理下思路说:“白蚁比较好养,它们以家族部落方式生存,以木头、稻草为食物。咱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