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十八章 安邦兴国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
    第十八章 安邦兴国 (第3/3页)



    土里刨食,靠给李显这个大地主当佃户每年得的那点粮食,除去春秋田租,所得无几,一家人勉强可以维持生计,要再上交各种税钱,那是不可能的。但是不交税,从上到下的各级官吏不会善罢甘休,变着法子都会逼上门来,以前李家村几乎年年都会发生村民舍家逃难的情形,正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
    当保正,看上去很威风,其实也很难,一旦你的村子税钱收不齐,保正就得垫上,县衙不会问其他原因,只看税钱齐不齐。在长孙豪之前,村里的保正就是李显,每年榨干了村里人,也收不齐额定的钱物,自己出了不少血,还将村里人脉得罪了个遍,吃力不讨好。

    长孙兄弟逃难来到李家村,两人性格豪迈,乐于助人,很得人心,李显就顺水推舟,保举长孙豪当了保正,自己乐得轻松。长孙豪趁机要李显收容自己儿子到李显家里的私学读书,以此为当保正的条件,这要求不过分,李显欣然应允,这就是长孙弘能进入李家私学的来龙去脉。

    当了保正,就担了一份责任,李家村每年税额从此落到了长孙豪头上,李显是不会再出一毫银子了,如何凑齐税银,是个难题。

    于是贩私盐,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,这也是最为捷径的法子,这活计自古就有,每朝每代都在禁,却从未禁绝过,足见其中暴利可观。

    想通了其中关系,长孙弘看向父亲背影的目光,又多了几分尊敬,也更加深刻的明白,父亲为了让自己能读书,付出了多大的代价。

    长孙豪兄弟是逃兵,不可能去大城落脚,只有隐匿在这等山间村落里偷生,穷乡僻壤,要想让子弟读书,非常困难,所以看到李显家有私学,才冒险当了保正。

   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,只是不明白,这个一生戎马的武夫,为何如此痴迷让儿子读书呢?对这个问题,长孙弘倒是很容易理解:宋朝古来如此。

    以文制武,是太祖皇帝赵匡胤定下的调子,管你纵横沙场战无不胜的武将,还不是得听枢密院的一纸号令,即使位高如身居枢密副使的岳武穆,同样被手无傅鸡之力的秦桧杀于风波亭中。故而武轻文重,一百多年下来,早已根深蒂固的刻在人们的脑海里,低贱如贩夫走卒,也懂得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“文能兴国,武才能安邦。”走在父亲身后,长孙弘低声自语般的嘀咕:“邦不安,何以兴国?本末倒置啊!”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