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三百零二章 战事起(二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
    第三百零二章 战事起(二) (第2/3页)

的事情,也算是让曹叡明白了一件事情,当初自己的父亲让这群大将常年领兵在外,并非是任用自家亲将,使用亲信之人,而是因为不得不如此。

    此时他想要人尽其用,结果就让司马仲达开始了尾大不掉之势力,对于这件事情,曹叡说不后悔是假的,哪怕司马懿这厮在自己登上皇位的这件事情上,他是出力极大,曹叡仍然很后悔。

    所以他在荆州再一次平定了之后,选择了将司马懿收回朝堂,虽然没有去掉他的兵权,但是他在筹谋,如何能够换掉荆州大都督。

    但是,在这个关键的似乎,蜀汉大军还没有从汉中动静儿,但是,孟达反了!

    孟达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,这不是什么秘密了。

    孟达原来就是刘璋的部将,因为自己的好友法正,所以投降了刘玄德,但是当法正死了之后,孟达选择了投降曹氏,这种事情并非不能够理解。

    这就是单纯的靠山倒了而已,孟达也可以解释成,他不想送死!

    而现在,他在曹氏的靠山也倒了!

    孟达在曹氏之中,靠山有三个,恒阶,夏侯尚,曹丕,如今他们三个都不再了,占据正新城这么偌大的地方,孟达不想成为牺牲品,这也是情有可原的,只不过曹叡没有想到,这厮会是这么快。

    孟达投降曹魏后,在曹丕时受到重用,为散骑常侍、建武将军,封平阳亭侯,曹丕还将房陵、上庸、西城三郡合为新城,以其为新城太守,委以西南之任,孟达且与桓阶和夏侯尚亲善,所以在曹氏,他做的是相当的好。

    (在这一点上门,作为为孟达说个委屈,他的确不是什么好人,但是他反叛刘备,反叛曹氏,这个东西,他没有办法啊。

    孟达和法正交厚,说白了就是孟达的靠山是法正,这一点没有人有意见吧。

    但是法正是什么人?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,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,是刘备的主要谋士。法正性格恩怨分明、睚眦必报,掌握大权后,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,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,擅杀毁伤己者数人。

    甚至都有人实在是受不了了,向诸葛亮告发法孝直,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,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。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,劳苦功高,因此不加过问!

    《三国志》:以正为蜀郡太守、扬武将军,外统都畿,内为谋主。一餐之德,睚眦之怨,无不报复,擅杀毁伤己者数人。或谓诸葛亮曰:“法正于蜀郡太纵横,将军宜启主公,抑其威福。”亮答曰:“主公之在公安也,北畏曹公之强,东惮孙权之逼,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;当斯之时,进退狼跋,法孝直为之辅翼,令翻然翱翔,不可复制,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!”初,孙权以妹妻先主,妹才捷刚猛,有诸兄之风,侍婢百余人,皆亲执刀侍立,先主每入,衷心常凛凛;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,故言如此。

    这种人得罪了多少人,可想而知,当法孝直死了之后,并不得刘玄德喜欢的孟达会是什么后果,这也不需要多说,所以孟达当时不投降反叛,那就是赤裸裸的找死了。

    然后再说他投降了曹丕,头像曹丕,这也没有办法。

    《魏略》记载:文帝时初即王位,既宿知有达,闻其来,甚悦,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,还曰“将帅之才也”,或曰“卿相之器也”,王益钦达。

    逆与达书曰:“近日有命,未足达旨,何者?昔伊挚背商而归周,百里去虞而入秦,乐毅感鸱夷以蝉蜕,王遵识逆顺以去就,皆审兴废之符效,知成败之必然,故丹青画其形容,良史载其功勋。

    闻卿姿度纯茂,器量优绝,当骋能明时,收名传记。今者翻然濯鳞清流,甚相嘉乐,虚心西望,依依若旧,下笔属辞,欢心从之。昔虞卿入赵,再见取相,陈平就汉,一觐参乘,孤今於卿,情过於往,故致所御马物以昭忠爱。”

    文帝又曰:“今者海内清定,万里一统,三垂无边尘之警,中夏无狗吠之虞,以是弛罔阔禁,与世无疑,保官空虚,初无质任。卿来相就,当明孤意,慎勿令家人缤纷道路,以亲骇疏也。

    若卿欲来相见,且当先安部曲,有所保固,然后徐徐轻骑来东。”达既至谯,进见闲雅,才辩过人,众莫不属目。

    又王近出,乘小辇,执达手,抚其背戏之曰:“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?”遂与同载。又加拜散骑常侍,领新城太守,委以西南之任。时众臣或以为待之太猥,又不宜委以方任。王闻之曰:“吾保其无他,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。”

    第一为了拉拢孟达,整个西南之事,他全都交了出去,也就是说,孟达的上庸三郡直接合并成为了新城,而这新城都督,总管内外诸多大小事情的就是他孟达。

    而且孟达也没有让曹丕失望,这七年的时间,孙刘双方就真的对这个家伙没有意见,只不过大家谁都打不进去罢了。

    再说恒阶和夏侯尚,一个荆州牧,主掌荆州军事,说白了就就是孟达的盟友,和他孟达守望相助的存在。

    第二个朋友,也就是靠山恒阶,曹丕的铁杆心腹,这自然不用多说,这么多年为了曹丕也算是出生入死的。

    曹操没有确立世子的时候,他上书建议立曹丕为世子。他认为曹丕年长,品德优秀应该立为世子。

    丁仪的父亲与曹操是挚友,他受到重用。曹操曾经想将女儿,许配给丁仪为妻。因为曹丕的反对而作罢,丁仪心生怨恨。他陷害支持曹丕的毛玠入狱,险些被杀。毛玠在他的帮助下,死里逃生。

    当黄初初年的时候,曹魏正式代汉曹丕登基。曹丕升任他为尚书令,高乡亭侯。他成为总揽政令的最高官员,成为实际的丞相。

    不过这个家伙命不好,第二年重病,然后不就就去世了。

    而恒阶死去之后,孟达还有和他唇齿相依的夏侯尚,结果夏侯尚黄初七年也死了,孟达就只能依靠那位皇帝大人曹丕了,但是谁知道,曹丕在黄初七年五月也死了。

    天地良心的,这个时候的荆州是归在了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的手中,他孟达不反,等着司马懿将他收了么,还是指望曹叡和他一样?)

    孟达在太和元年的十二月,终于造反了,而司马懿也得意了。

    新城太守孟达叛乱,曹叡只能再次诏令骠骑将军司马懿出征荆州,讨伐孟达。

    而此时的孟达,尚且不知道自己要面临着什么。

    他只知道自己已经去信成都,请求归降,他会在这里等着他们的到来,他会在这里,带着新城,或者说带着上庸三郡,再次回到蜀汉的怀抱之中,而诸葛孔明,也答应了他!

    但是这个时候,他发誓他绝对没有反叛,他也绝对没有任何的想要反叛的意思,因为蜀汉大军还没有来到,因为曹氏的大军就在不远处的荆州之处,汉中还没有动静儿,可是他们是怎么知道的。

    此时魏兴郡的太守府,曾经上庸之地的豪杰之一,上庸第一家族申家的家主,魏兴太守申仪正在喝着香醇的美酒。

    而他的面前,就是他这次想要款待的客人,也是给他带来这么一份儿惊喜的人,他的好朋友,蒯蒙!

    “蒯蒙公子啊,没想到您还真是对他孟达念念不忘,这么多年了,某家要多谢您了,让某家除了孟达这祸患,当然,也恭喜蒯公子,能够报的这大仇。”

    没错,申仪说的祸患就是孟达这厮,而孟达之所以现在什么都没有处理好,就被曹氏给发现了,就是因为魏兴太守申仪给他举报了,而魏兴太守之所以能够举报他,就是因为蒯蒙将孟达的所有事情都给他漏出来了。

    孟达的投降书信,孟达的各种准备,等等等等。

    有了这些东西,再加上申仪在上庸本来就算是根深蒂固,好生算计之下,真让他找到了不少铁证,然后直接两封信帛,一封给了朝廷,一封给了司马仲达。

    得到了曹叡的命令之后,司马懿写信安抚孟达,暗中遣军进讨。

    不过孟达毕竟还是孟达,看到司马懿这个架势,他也知道,这不是来这里看他的,这就是来这里找事儿的。

    不过孟达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,至少需要三十日方能抵达,所以他并不算多么的紧张,反而是开始准备起来,同时不断的催促着汉中的诸葛孔明等人,让他们快点派来援兵!

    不过孟达或许自己都没有想到,司马懿就这么在八日内,行军一千二百里赶来新城,当司马懿的大军出现在孟达面前时,这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。

    在孟达的拼死防守之下,司马懿率领大军包围上庸十六天,最后城中实在是有些坚持不住了,孟达的外甥邓贤、部将李辅开城投降,司马懿因而破城斩杀孟达,传首京师。

    (《魏略》:(孟)达既为文帝所宠,又与桓阶、夏侯尚亲善,及文帝崩,时桓、尚皆卒,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,心不自安。诸葛亮闻之,阴欲诱达,数书招之,达与相报答。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,密表达与蜀潜通,帝未之信也。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,又劝其入朝。达惊惧,遂反。

    《晋书》:乃倍道兼行,八日到其城下。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、木阑塞以救达,帝分诸将距之。

    初,达与亮书曰:“宛去洛八百里,去吾一千二百里,闻吾举事,当表上天子,比相反复,一月间也,则吾城已固,诸军足办。则吾所在深险,司马公必不自来;诸将来,吾无患矣。”

    及兵到,达又告亮曰:“吾举事,八日而兵至城下,何其神速也!”上庸城三面阻水,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。帝渡水,破其栅,直造城下。八道攻之,旬有六日,达甥邓贤、将李辅等开门出降。斩达,传首京师。俘获万余人,振旅还于宛。

    顺带说一句,徐晃是死在了太和元年,也就是孟达造反之前,和孟达屁关系都没有!)

    司马懿不负众望,总共一个月的时间,新城之乱也就彻底的平定了下来,而在魏兴的蒯蒙看到这一幕之后,也是颇为紧张,他已经用最厉害的手段去猜测司马懿了,但是他还是觉得最终低估了他。

    这种速度,比之当年的疾风将军夏侯妙才那也是不遑多让的。

    而洛阳的朝廷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,也是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了,同时曹叡也开始了他继续的布局。

    朝廷划出原属新城的上庸、武陵、巫县,新设上庸郡,锡县改设为锡郡。,然后各自分派郡守,同时司马懿也开始布局上庸之地了,而这个时候一直没有动静的蜀汉终于出现了。

    出汗建兴六年春,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,让赵云、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,等到赵云和邓芝终于将曹真等人给拖住的时候,自己率大军攻祁山。陇右的南安、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,关中震响。

    这一战,直接打开了雍州的大门,而且南安,天水,安定三郡一反,便是他曹子丹想要回军,也回不来了,现在是曹子丹的大军被诸葛孔明和赵子龙给夹在了中间。

    这一场大战震惊了中原,震惊了天下。

    不过也吸引出来了另一位英雄人物,雏虎姜维,终于登场了。

    姜维幼年丧父,与寡母一起生活,同时他还喜好郑玄的经学。

    或许是因为学识的问题,他出仕的时候,是任本郡上计掾,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。

    姜维的父亲姜冏曾是天水郡功曹,时逢羌、戎叛乱,姜冏挺身护卫郡守,死在战场,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,天水郡参军。

    建兴六年,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,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、主簿尹赏、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,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,各县都响应蜀军,怀疑姜维等人异心,于是扔下姜维等人,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。

    姜维等人当初是真的不想要投降,甚至还一路追击而去,只可惜追之不及,回城时城门已闭,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。

    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,说实话,同样也很怀疑这个家伙。姜维不得已,投降诸葛亮。

    当时姜维当初的确是给诸葛亮造成了不小的麻烦,或者说,诸葛亮能够得到那陇右的南安、天水和安定三郡十分的容易,但是得到姜维的效忠还是真的分外困难的。

    当初这位蜀汉的丞相大人,诸葛亮北伐中原,用诈城之计,攻夺陇右之地的天水郡,而在韩龙等人的配合之下,诈开城门并不算难,直接打开了陇右之地的大门。

    天水郡守马遵看着来势汹汹的诸葛孔明,然后再看看已经中计被调走的曹子丹,最后看到了已经收拾好了行囊,二话不说就要逃跑的雍凉名将郭淮,他直接下定了决心,兄弟们,跑啊!

    他之前已经派出很多人前去巡视四方了,结果去巡视的人就是第一批投降的人,这事儿上哪儿说理去。

    (主记梁虔最后是蜀汉大长秋,他的兄弟功曹梁绪官至大鸿胪,主簿尹赏最后是执金吾,这话说的还真没毛病。)

    马遵眼睁睁的看着蜀汉大军在那几个巡视之人的配合下,快速的准备了起来,毕竟当初驻防的是名将郭淮。

    从建安二十年七月,郭淮便是作为夏侯渊的部署司马跟随征西将军夏侯渊驻防汉中,抵抗刘玄德。

    三年之后,法孝直和黄汉升斩杀了夏侯妙才之后,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收敛散卒,号令诸军:“张将军是国家的名将,深为刘备所忌惮;如今军情紧迫,只有在张将军的指挥下,才能转危为安。”于是推举张郃继夏侯渊为魏军主帅。张郃出任,诸将皆受张郃指挥,军心乃定。

    延康元年,曹丕即魏王位,赐郭淮关内侯,转为镇西长史。又行征羌护军,护左将军张郃、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、卢水叛胡等,皆平之。

    最后还在曹丕的宴席上大肆的夸奖了一番,表现了一番,最后成为了现在的雍州刺史,封射阳亭侯!

    后郭淮平定安定羌大帅辟蹄的反叛,威镇边疆。每当羌、胡有人来降,郭淮总是让人询问他们亲戚的情况,比如男女多少、年岁长幼等。等见到他们,已略知他们的心意,关怀备至,因此被胡人称作神明。

    这么一个名将都已经跑了,马遵觉得,自己就算是不跑,也不太对了。

    不过在他马遵都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的时候,诸葛亮却是转道去打南安了,这一下子让马遵有些懵了。

    就在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想的时候,一个不该出现的家伙出现了,那个和那些投降的家伙一起外出巡查的姜维居然回礼了,还告诉他诸葛亮的打算。

    “攻打南安是诸葛亮用的计,蜀兵欲乘虚攻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