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八回 鏖战棘闱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
    第八回 鏖战棘闱 (第2/3页)

将《四书》《五经》都夹带进来不成?”旁边一个略胖的士子操着岳阳的口音说道,众人纷纷点点头,显出几分自嘲与无奈。

    “是啊,如果考官也来一道‘孔门七十二贤,贤贤何德’之类的考题,就算把家中的书房搬来,也没有时间找呢。”站在号舍最里头一个身材瘦高的考生幽幽地说道,他的口气略带川西尾音,看样子是荆州府或是郧阳府的考生。

    “‘孔门七十二贤,贤贤何德’?什么时候考过这种题目?”人群中有人不知这个典故,问道。

    众人哄堂一笑,本朝刚刚过去不久的考场轶事,他居然闻所未闻,这位老兄也未免太……

    操湖南口音的士子见他有些窘迫,连忙打圆场:“这事发生在本朝成化年间。有一年,浙江学政李贤大人在行省院试时微服私访,看到两名考生边下棋边闲话考试,一位考生下棋时心不在焉,总想着要复习一下才行。另一位考生却大言炎炎地说:‘用不着复习,上榜没问题。他李贤大人总不能出道含有一百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?’李贤大人听得无名火起,回去后真的出了一个含有一百个人名的怪题:‘孔门七十二贤,贤贤何德?云台二十八将,将将何功?’结果无人能够圆满答题。李贤大人也绝,你不答全我便不取。结果那一年的浙江院试,竟然未取一人。”

    “唉,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,只怕也难以作答,但愿莫要碰上这样的考官才好。”有人叹息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只怕未必,据在下所知,就在那一年的院试过后不久,有人给答出来了,而且他还是一个未满十岁的总角少年。”陈文祺插话说道。

    “真的么?快说来听听。”众人一听真有答案,纷纷称奇,催促陈文祺快讲。

    “其实也不能说是答出了这道题,只是这少年当时写的一副对联,刚好可以作为此题的答案。”

    “别卖关子了,快说吧。”众人急不可耐。

    陈文祺笑了笑,说道:“此人名叫伦文叙,广东南海县人士,生于成化三年。此人秉性聪敏,才气横溢,有‘神童’、‘鬼才’之称。然而自幼家贫失学,靠父母以种菜、卖菜为生。这一日,伦文叙挑菜到西禅寺去卖,寺里两个做饭的和尚素知伦文叙会吟诗作对,便故意说道:‘要买你的菜也行,但有个条件,我们寺面贤殿尚缺一副对联,这副对联要恰合一百的数目。你对好了给高价,对不好这菜就不买了。’伦文叙请和尚取来纸笔,沉思片刻写就一联:杏坛七十二贤,贤贤希圣;云台二十八将,将将封侯。联中的数目相符,内容妥贴。两个和尚连声赞好,便出高价买了伦文叙的那担菜。你们看,这副对联岂不是那道怪题的答案么?”

    说话间突听几声炮响,众人知道唱名已完,开始封“号”了,封号之后,照例有巡绰官到各个号舍巡查,于是各自归号。

    陈文祺回到五十九号,无所事事,想起子时过后便要发卷,半夜醒来黑灯瞎火的不方便,不如趁天色还亮,先将火折子燃起备用。他拿出随身带着的火镰、火石,敲出火星点燃火折子,插进竹筒里保存。

    做完这些,刚准备端米做饭,一阵脚步声响起,随后就听左边号舍中传出嘈杂的查号、问话声。未几,一行人来到五十九号,一个巡绰官手捧一本册子,向陈文祺询问:“你是陈文祺?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这时人群中一个五十余岁、不似巡绰官穿着打扮的老者低声“噫”了一下,问道:“你是黄州府人士?”

    “正是。”陈文祺答道。这位老者是何人?怎么知道自己的籍贯?看这老者似曾相识,却又记不起何时、何处见过。

    正诧异间,那老者微微一笑,徐徐吟道:“‘江上相逢皆旧游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明朝努力长安道,星剑光芒射斗牛’。小兄弟,老朽期待你的文笔如刀剑、光芒射斗牛啊。”

    陈文祺一愣,这不是自己在“功夫茶楼”胡诌的集句诗吗?又仔细看看面前的老者,猛然醒悟过来,他便是那日给自己出题的弈棋两老之一。他是什么人?巡绰官?陈文祺对老者长身一揖,待要相认,却又省起自己是待考的士子,此时此地与监考官员叙旧,难免落得个夤缘攀附的嫌疑,遂接口吟道:“世上谩相识,群才遇良工。何代无秀士,看取宝刀雄。”

    这又是一首五言集句,分别取自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《醉后赠张九旭》、《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》、《宋中遇刘书记有别》和《送李侍御赴安西》,除开头一句“世上谩相识”(原诗下一句为“此翁殊不然”)隐晦的表达了对老者相识、敬重之外,其余几句比较直白,均应景于即将进行的乡试。集句之贴切、文思之敏捷,当属罕见。

    老者又是一笑,赞道:“后生可畏。”向陈文祺点点头,率先向下一个号舍走去。

    陈文祺没将这个小插曲当回事,待一行人过去后,便端了自带的米、菜,去玄字号舍号军那里借锅做饭。吃罢夜饭,拜托号军在题目纸送来时及时通知,然后返回号舍,吹熄蜡烛爬上那张小床,吐纳了个把时辰之后,便倒头而睡。

    翌日子时更鼓刚敲,朦胧中似觉周围有人窃窃私语。尚未睁眼,号军正好来到号舍,伸手拍了几下陈文祺。陈文祺翻身坐起,就着残月微弱的亮光,看见条桌上摆着第一场的试卷。陈文祺拿过竹筒,晃明火折子,将蜡烛点亮,往条桌上滴几滴蜡油,粘牢蜡烛,就着昨晚预先准备的净水梳洗完毕,才拿起条桌上的纸卷,只见上面写着:

    “大明弘治二年己酉正科乡试试题(第一场,《四书》义三道):

    甲,‘故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’;

    乙,‘天命之谓性;率性之谓道;修道之谓教’;

    丙,‘欲贵者,人之同心也。人人有贵于己者,弗思耳。人之所贵者,非良贵也’。”

    陈文祺看罢,心中有数。释义三道,前两道出自《中庸》,末一道出自《孟子》,四书五经自小熟读,解答其义并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