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4章 人生就像是洋葱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
    第4章 人生就像是洋葱 (第2/3页)

直说的爽快,会让郑叔清放下戒备,不至于说在事成之后来一句“此子硬币非常,断不可留”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郑叔清面上恼怒一闪而过,随即讪讪解释道:“夔州城东巫山县的东阳府(府兵军府)精兵,不听本刺史调遣。唯有城中团结兵可堪大用。僚人作乱时有发生,本府守土之功还是有的。”

    言外之意,僚人经常搞事,但其实也搞不出来什么事情来,我只是去刷刷存在感,功劳没有,苦劳还是有的吧。

    “使君,在夔州,只要是与财帛无关的政绩,全都可以忽略不计,使君何以舍大求小?”

    方重勇一脸无奈的看着郑叔清询问道,他都看出来的事情,郑叔清居然看不出来,难道朝廷不知道夔州根本就没什么“兵祸”吗?没有军功还去硬刷,简直脑子被门夹了。

    “为官之道,岂是你这等黄口小儿懂的,还不住口!”

    被人一语揭穿,郑叔清面色不虞呵斥道,心中倒是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神童是神童,口无遮拦也是不忌讳,根本不足为虑。等到了长安,此子可以被自己随意拿捏。

    方重勇轻叹一声,听人劝,吃饱饭,这位郑刺史,脑瓜子确实不太行的样子。昨夜他就已经了解到了,这夔州的情况,简直离了个大谱!他跟郑叔清彻夜详谈,把这里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!

    夔州多山少田不说,那些临近山泉的数百顷水田,所种植的“红莲稻”,居然全都是皇家贡品,一粒米都不留给本地!直接由朝廷指派的官员负责日常管理与收割装运,根本不过夔州刺史郑叔清的手。

    这位郑刺史也很想知道红莲稻是什么滋味,以前在长安时,某次听一个宗室子弟说,吃完红莲稻米做的饭后,盛饭的碗中都有香气,弥久不散!

    多么奢华的享受啊!

    当然了,红莲稻这种妖艳货不提也就罢了。只是大唐现在实行的是“租庸调”制度,每户交多少粮,交多少布都是有定数的!

    夔州府的普通百姓连田都没有,或者不足数,那么拿什么交租?

    朝廷又没有规定没田的人就可以不交租了,只要朝廷“账册”上说你有田,那你就必须有田!

    至于实际上有没有,那不重要,起码那不是朝廷中枢需要关心的问题!

    可是夔州本地人看起来似乎活得还挺滋润的样子,因为这里普通人日常都是吃鱼吃山货,另外靠蜀地与荆襄的粮食供应补充粮食缺口。不产米而府库有米,商业化到了极致!

    简单概括,夔州就是第一产业刀耕火种,第二产业平平无奇,第三产业畸形繁荣。

    除了红莲稻,这里所产稻米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毫无竞争力,黯然的退出了舞台。但凡有点路子的人,都不愿意去种地!

    所以方重勇才认为,只要不打仗,夔州官府存在的唯一意义,就是捞钱!

    谁会捞钱,谁能给朝廷提供足够的钱,谁就是好官!要是能提供更多的钱,那就是才能卓越,可以入长安入中枢。

    郑叔清以为搞个“守土有功”就能交差,那真是中二少年欢乐多。

    昨夜郑叔清还亲口承认了一个“秘密”,也就是他爹方有德要去朝廷告状的一个内容:

    夔州府里关于钱粮的账册,全踏马是假的!而且假得离大谱。

    本地租庸调根本收不上来,账册里的那些名册,全都是编造的!很多甚至连人头都对不上,只是总数能对上!

    夔州不能机械呆板的实行朝廷的税收政策,如果硬来,就会官逼民反!

    以往每一年,都是本地人用赚来的钱,在夔州府城购买荆襄与蜀地运来的粮食布匹,交给官府以为租庸调!这也是夔州商业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夔州水产虽然发达,却没有保鲜技术,只能自己吃,卖不出什么价格来。由此产生的效果,便是城中餐饮业极为兴旺,为来往蜀地的旅客提供了足够的肉食。

    至于本地产的特色麻布,那是要送去蜀地与荆襄换大钱的,本地人谁会去花时间,傻乎乎织普通的布匹去交给朝廷啊!

    夔州特产麻布,宽松透气,体感舒适,特别适合在湿热的蜀地与江南穿着。事实上,郑叔清的官袍也是用这种麻布制成,而非如其他地方用绢帛官袍。

    夔州府的账册是假的,交出来的税收却是真的,所以一直没有出过事!也就是说,郑叔清,包括他的上一任,上上一任刺史,都是在用错误的手段做正确的事情,而朝廷考核,只看结果!

    无论是真实的租庸调,还是居民拿钱买货换来的“租庸调”,这些财货不会写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