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0024 名节重于泰山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
    0024 名节重于泰山 (第2/3页)

山,一个人的物质享受轻于鸿毛。为官者应重名节,轻财帛。“温袍”,本义是指旧棉衣,这里是借用来表示生活清贫。古代具有远大志向的人,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与节操,甘愿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。

    于谦在他所作的另一首诗《石灰吟》中,更加充分地表明了自己视名节为做人根本的主旨:

    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
    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
    何等高洁的境界!于谦为官廉洁正直,曾平反冤狱,救灾赈荒,深受百姓爱戴。明英宗时,瓦剌入侵,明英宗被俘。于谦议立明景帝,亲自率兵固守北京,击退瓦剌,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。但英宗复辟后却以“谋逆罪”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。这首《石灰吟》,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。

    古时远远不止一个于谦爱惜名声,还有很多很多的诗词文章大家也爱惜自己的名声,比如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文天祥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,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的谭嗣同,“质本洁来还洁去,强于污淖陷渠沟”的曹雪芹……

    好名声不仅是古人的毕生追求,把握好“名声”轻重关系对当今官场都有着重要意义。

    “人过留名,雁过留声”,看重别人评价、追求好的名声乃人之常情。“名”之于人,有时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,如东汉名士法真,被汉顺帝四次征召出仕均坚辞不受,却“逃名而名我随,避名而名我追”,终成一代大儒。“名”之于人,有时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,让人分不清“真名”“假名”,看不透“虚名”“实名”,在看轻与看重上迷失方向,终被“名”所困。

    看轻“官名”,公仆之心须臾不可移。职位高低、官阶大小诚然代表才干、能力、贡献的大小,但更是党的重托、群众信任,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。有人把官位看得很重,处处摆官架、唱官腔、耍威风,对下属颐指气使,对群众吆五喝六。锱铢必较于出场先后、会议座次、发言主次,唯恐别人不知其“官”职。汲汲于“官名”者,是没有弄明白权力的属性,搞不清“权为谁所赋、权为谁所用”,忘记了公仆本色、为民初心。把“官名”看轻,才会把百姓看重,才能在永葆公仆本色中得民心、顺民意。

    看轻“虚名”,常问“离开位子,你是谁”。当官者往往在社会上颇受追捧,这与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意识在人们潜意识中根深蒂固有关。有人对这些“虚名”很受用,在前呼后拥中飘飘然,在唯喏追捧中产生自己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”虚幻”。有的为维护所谓“虚名”, 削尖脑袋捞取空衔,“苦心孤诣”制造话题,处心积虑“秀”政绩,甚至掉入围猎“陷阱”铤而走险突破原则底线。“虚名”毕竟是虚的,一旦离开位子、失去权力,“名”也随之化为乌有。看轻“虚名”,放下包袱,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